第九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获奖人


金俊

获奖人证书

获奖人介绍:

        金俊泽教授是我国铸件凝固进程数值模拟的二位奠基人之一。早将计算机技术引进传统的铸造生产,进行铸造工艺的优化与辅助设计,提高铸件质量和生产效率。发表了国内篇铸件凝固进程数值模拟的论文。发表了国内篇连铸钢坯凝固进程数值模拟的论文。完成了众多大型企业的重点技术攻关任务,创造重大经济效益,为提高我国铸造生产的技术水平做出重要贡献。是国内早开展电磁场控制金属凝固的学者之一,是国内材料电磁加工学科方向的奠基者之一。

        70年代在国内早开展铸件凝固数值模拟研究。1980年在次全国铸造学会上发表了《大型铸件凝固进程数值模拟》是国内篇铸件凝固数值模拟论文。1983年与首钢合作研究连铸钢坯凝固,发表了连铸领域计算机模拟国内篇论文。在国内早开设凝固数值模拟课程,在此领域的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承担国家“六五”、“七五”攻关项目及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许多基金项目,同时完成一重、二重、一汽、鞍钢、大连机车、大连造船、兰州石化等大型企业的重点技术攻关任务,为我国的铸造生产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创造重大经济效益。
        在金属材料电磁加工领域:(1)国内早开展电磁场控制金属凝固的学者之一。(2)80年代促成设立铝合金电磁铸造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铝合金扁锭的EMC取得成功,为在西南铝加工厂等企业实现工程化做出贡献。将此技术扩展到钢铁和铜加工领域,如制备的新型高导高强接触线已经应用于京-沪高铁。
     在金属凝固模型化及数值模拟领域:金俊泽教授是的铸造教育家,为我国的铸造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他培养博士24名、硕士80多名和一千余名本科生。他们中有国外大学的教授、国内的杰出青年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和领导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合著著作三部。

     在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领域:三十多年来,金俊泽教授促进了中日、中韩铸造领域的合作。1984年在国内较早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并多次受国外特邀讲学。1989年在国内较早将日本资本和技术引进中国,并在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中日合资的大连连喜铸造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成绩。


点击查看获奖人视频介绍 https://v.qq.com/x/page/y31322io222.html


第九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获奖人


华觉明

获奖人证书


获奖人介绍:

        华觉明先生于50年代就读于清华大学铸造专业,学生时代就在《铸工》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古代铸造方法的论文,并发现我国早自战国时期已能通过铸铁柔化工艺制备黑心和白心可锻铸铁,证明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已进入铁器时代。

华先生在中国冶铸史研究领域不断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发现:

        (1)中国古代沿用至明清的钢铁技术,与欧洲的技术体系明显不同,而与现代钢铁冶练技术相近,使中国古代钢铁生产长期居于地位;

        (2)确认了商周青铜器绝大多数由铸造成形,且以块范铸造为主,解决了商周青铜器铸造类型归属的学术悬案;

        (3)以多件出土文物的研究为据,证实中国至迟在春秋中晚期已娴熟掌握了失蜡法铸造技术,解决了多年的学术悬案;

        (4)通过田野考查、炼铜炉复原和铅同位素检测,确认了学术界关注多年的商周青铜器铜料来源问题;

        (5)主持曾侯乙编钟研究和复原工作,以科学手段阐明了中国古代双音钟的发声机制和钟型结构的特点,成功复制了全套编钟,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在此基础上,受中央办公厅委托,为迎接21世纪,任108件大型编钟《中华和钟》总设计师,1999年完成后陈列于北京太庙。

         90年代以来,又投身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工作,成效卓著,影响广泛:主持传统工艺、二批名录的评审;主编《中国手工艺》丛书、专著《中国手工技艺》和《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前20卷并获奖。目前中国文化旅游部和中国科学院已启动合作修订、续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这一重大文化项目,仍由华觉明先生任常务副主编(主编按例由部院领导担任),主持编撰工作。

         2017年以耄耋之年合作主编的《中国三十大发明》出版,书中提出了中国古代至当代对推进世界文明进程有重要贡献的30项重大发明,对弘扬中华忧秀传统科学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出版后广受重视和欢迎,登上十几家新闻出版系统的好书榜,并获国内有影响的文津图书奖等奖项。

         华觉明先生60多年来学术著作等身,使国内外对中国古代冶金铸造的光辉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了系统的认知;他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发展与振兴作出了可载入史册的贡献;他提出的中国三十大发明对弘扬中华传统科学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通过学术活动形成的学术团队和研究生队伍,已成为中国传统工艺领域和冶铸史、科技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他当之无愧是这些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

点击查看获奖人视频介绍 https://v.qq.com/x/page/n3132nn799e.html